四川美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敏敏教授
李敏敏,四川美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正高級工程師。巴渝青年學者、“重慶英才·名家名師”,重慶市青年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美術家協會藝術與科技藝委會主任,重慶市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協會理事,國家級一流專業“藝術與科技”方向帶頭人,省級創新群體“智慧康養場景下的適老設計研究”負責人。目前出版著作10余部,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40余項。主編《藝術與科學》《大設計》等叢書。
《設計》:您是怎么開始介入適老化設計的?個人關注適老化設計的哪個方面?
李敏敏:我圍繞適老設計的研究始于2011年。當時我注意到,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而老年人群體面臨的問題亟須解決。從2011年至2013年,我有幸與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景軍教授的團隊合作開展研究,我們得到了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支持,圍繞社會老齡化中的突出問題,組織了三屆全國高校學生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設計創意大賽。
在這三屆大賽中,我們分別關注了預防老年人心理危機,關注老年人記憶問題和預防老年人抑郁癥等主題。這些主題選擇的依據是基于中國老年人群體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較高的自殺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數和抑郁癥的高發病率等。這些深入的研究和活動讓我意識到,關愛老年人并為他們而設計是一個必要且緊迫的任務。從此,我將適老化設計和研究定位為我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我和我的團隊采用了涉及設計學、社會學、人類學在內的跨學科研究方法,我們對如何為老年人設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我們的研究成果在《針對老年群體的設計研究》一書中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最近幾年,隨著各個領域對適老設計的不斷探索和發展,我們開始認識到應該從系統性的角度關注老年人生活中的實際場景,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以此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2020年,我們組建了一支多學科的團隊,通過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高校創新群體支持項目《智慧康養場景下的適老設計研究》,我們開始使用服務設計的思維方式,全面探索在智慧康養場景下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目標。
第二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海報大賽征稿啟示(一)
第二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海報大賽征稿啟示(二)
《設計》:您與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合作,連續策劃三屆“全國大學生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大賽”并組織同名展覽,從參賽作品中反映出的社會對老年人群體的認知和理解是怎樣的?
李敏敏:在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和清華大學的團隊連續策劃了三屆“全國大學生關愛老年人公益海報大賽”,并組織了同名展覽。這個活動吸引了76所高校的學生參與,共征集到了4550件參賽作品。在分析了獲得各級獎項以及評委提名獲獎的共計609幅海報后,我們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觀察結果。
在創意符號的運用上,大約65%的作品使用了負面消極的象征符號,25%的作品使用了正面積極的象征符號,剩余的11%則為中性象征符號。盡管有一些作品成功地展示了老年人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但大多數作品呈現的老年人生活狀態卻是孤獨、無助、消極和病態的,這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雖然參賽作品的創作者可能是出于善意,想要引起公眾對老年人的關注、同情和善待,但這樣的描繪方式卻可能客觀上強化了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印象,有可能帶有偏見和歧視的成分。不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老年歧視往往源于未經反思的集體意識,這種意識反映了人們對老年人社會價值、經濟地位、健康狀況以及精神面貌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偏見可能會對實現積極老齡化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產生質疑。
因此,我們需要警覺并避免這樣的刻板印象及其背后可能隱藏的歧視。在構建老年友好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倡導和推動積極老齡觀,這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設計》:在談適老化設計的時候,“有溫度”一詞經常被提到,您會選哪個詞作為適老化設計的關鍵詞?
李敏敏:老年人面臨的問題和情境是多樣化的,所以適老化設計的價值與取向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維度,如果只能選一個詞,我更傾向“賦能”。一個層面是尊重老年人的主體性,正視人在老年階段面臨的能力缺失,確保老年人能夠有尊嚴、輕松地使用產品、服務。考慮到老年人居住、出行、就醫、信息交流等多樣化場景下的需求,但是又需要避免過度強化老年人的特殊性。任何一個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都可能面臨或者處于能力缺失的情境,比如腿受傷了,需要暢通的輪椅通行;搬用重物,需要借助無障礙的通道和電梯。所以我們的設計應該充滿尊重、關懷,是包容性的;第二個層面是反對將老年人作為一個被動需要幫助、需要被動照顧的角色。“賦能”強調老年人的主體性,做一種適度的設計,既能有尊嚴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又能彰顯個體生命的動力,從而助力實現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
《設計》:在我國,養老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問題,涉及政策法規、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人口分布等諸多因素,設計師在這個系統中是怎樣的角色?
李敏敏:這個問題的核心實質是去探究設計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正如英國學者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在其作品《欲求之物:1975 年以來的設計與社會》中所指出,“設計的歷史也是社會的歷史”。他把“設計與社會”作為一個并列的研究框架,并采用社會歷史的研究方法,嘗試解釋設計如何將我們對世界和社會關系的理解轉化為實物的形態。
一方面,我們必須深入探究政策法規、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以及文化習俗等重要社會因素如何構成了當前適老設計的具體環境。另一方面,隨著設計范疇的不斷擴展,從具象的物品設計轉向抽象的流程、服務、系統、組織甚至政策設計,我們也為設計在構建理想的老年社會中的參與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手段。
在這種背景下,設計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僅僅解決產品功能和形式美的問題,而是成為整合者和創新變革的推動者。他們需要整合來自各個學科的知識,形成對復雜問題的全面理解,并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協作,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方式,設計師可以推動政策、產業以及社會等領域的創新,以實現理想的老年社會的構建。
彩色公益手環(方案一)
彩色公益手環(方案二)
《設計》:您通過“特殊人群的設計社會學研究”“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設計社會學研究”等相關項目的研究,有什么發現可以分享?
李敏敏:通過對“特殊人群的設計社會學研究”以及“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設計社會學研究”等項目的深入研究,我對設計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我注意到了設計學與社會學緊密交融所衍生出的交叉學科“設計社會學”。
澳大利亞學者狄波拉·勒普頓(Deborah Lupton)對設計社會學的研究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梳理,她明確了設計社會學的研究范疇、研究內容、主要價值及研究方法等。她主張,一方面,我們應該將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設計學,這樣可以拓寬設計學的社會視野,使設計學對社會的關懷更加細致;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將設計學的原理、思維方式和實踐案例納入社會學的研究范圍,以此拓寬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我十分重視在設計研究中運用社會學的視角和方法,但我認為作為一個學科,“設計社會學”的定義、內涵、外延以及研究范式都需要更廣泛的討論。在勒普頓的研究基礎上,我認為設計社會學的研究范疇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設計社會學回顧研究”(retrospective sociology of design):針對歷史和現行的設計思維、設計潮流、設計技術以及設計本身展開的社會學研究。
“設計社會學反思研究”(re?exive sociology of design):運用社會學視角和理論方法審視各種由設計導致的社會問題,將這些社會問題納入關于設計的質疑或批判。
“設計社會學行動研究”(action sociology of design):利用設計思維和手段推動的社會學研究,包括通過設計構思、設計過程以及設計成果促進設計者與使用者的互動研究、用戶體驗分析、對特殊群體的考察以及公眾反饋追蹤調查。
《設計》:進行適老化設計的設計師還需要掌握哪些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
李敏敏:我們現在的設計主要還是按照傳統專業領域進行劃分,比如建筑設計、產品設計、交互設計、服務設計等。然而,當我們面臨適老化設計這樣的挑戰時,設計師需要擁有超越傳統設計技能的廣泛知識和深度理解。
首先,設計師需要對“人”的生物特性有深入的理解。這意味著要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因此需要從醫學和心理學領域獲取知識。
其次,設計師需要理解老年人作為社會生物的行為模式和需求。這需要設計師有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知識基礎。
另外,設計師也需要對老年人生活的具體環境,例如交通、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有深入的了解。這需要設計師具備相關領域的知識。
因此,適老化設計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設計技能,而且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研究和協作能力,成為一名典型的“T”型人才。他們應該能夠在面臨復雜問題時,迅速整合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形成對問題的全面認識,并在此基礎上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協調,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設計》:近期的新聞報道稱,調查顯示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這種趨勢會給適老化設計帶來怎樣的啟示和影響?
李敏敏:這一趨勢對于適老化設計的影響和啟示是深遠的。在談論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時,可能給人的感覺比較抽象,但實際上,社區是我們作為個體能夠直觀感知的物理空間,它也是社會的基礎單元。
為了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我國早在2009年就開始啟動老年宜居社區的建設試點,并在2020年開始了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創建,以期到2035年能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覆蓋。老年友好社區的核心涉及居住環境、出行設施、社區服務、信息交流、社會參與以及社會包容等方面,這些具體化為人居環境的適老化、社區服務的適老化和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三大部分。
人居環境的適老化是基礎,也是最直觀的部分,目前在一些社區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社區服務的適老化雖然不易察覺,但是它將逐漸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和提升。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則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這三個方面需要我們在設計中進行綜合考慮和有機整合,以滿足老年人在社區生活中的多方面需求,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設計》:從您的設計實踐經驗出發,在開展適老化設計之前,設計師應提前做好哪些工作?
李敏敏:在我個人的經驗中,開展任何設計項目,尤其是適老化設計之前,設計師需要進行一些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這可以被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這部分主要包括對問題的深入探索和定義,這是設計研究的重要環節。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并把握住用戶的需求,尤其在適老化設計中,這需要對老年群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有深刻理解。對于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采用跨學科的視角,包括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以形成對問題全面而深入的認識。這個階段的工作可以確保我們的設計目標是正確的。
其次,我們需要把事情做對。這部分主要包括發散思維、創建原型等,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設計實踐環節。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運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我們從第一階段獲取的深入理解,來開展設計工作,創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設計解決方案。
這兩個階段的工作都是開展適老化設計的重要前期準備工作。
《設計》: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各種智能和技術高速發展的這些年,適老化設計經歷了哪些發展變化?適老化設計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李敏敏:對于適老化設計的發展,近年來我們確實看到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其他相關技術的推動下。傳統上,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物理環境,特別是居住環境和相關設施的適老化設計。然而,隨著數字化的深入推進,一方面技術為適老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支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關注老“數字鴻溝”等問題的出現。事實上,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該通知提出,要特別關注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切實解決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術時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貼心、更便捷的服務。此后,中央各部委也進一步部署了涉及互聯網應用、居家養老、智慧旅游等領域的適老化改造工作。
我們現在生活在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重疊的時代。智能化服務的廣泛應用已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因此,數字化服務的適老化設計將成為適老化設計的重點領域,我們必須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這樣才能確保老年人在數字時代能夠公平參與,提升老年人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總的來說,未來的適老化設計將更加注重整合物理和數字世界,以滿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將能夠創造出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