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顧問公司里,每天遇到不同種類的案子,品項小的從凈飲水器、面膜、家具,大的議題到銀行室內設計、商場規劃等等,各式各樣的挑戰與問題等著設計師們解決。 首先,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設計師們是誰? 是傳統上的我們認為有設計背景的設計師,還是只要能解決問題的人我們都可以稱作設計師?
對于設計師的定義
還沒踏入職場前,我一直認為設計師是需要有設計背景的專家,好比說像認證過的建筑師一樣,需要一個執照認可,或是像科學家一樣,要具備相關專業知識與能力。 但是現實生活的問題非常復雜,可能不是一個專業可以解決的,需要多方面思考與能力,才能將問題細化與分析。所以可以有很多種類的設計師與設計類型,如:商業設計師、食物設計師、設計研究員等等都可以加上「設計師」的頭銜。 也因為如此,傳統上對于設計師的定義顯得狹義,局限了設計的各種可能性。 在一個客戶案子里,人人的確都是設計師。我覺得把能解決問題的人和俱備設計心態的人都可以稱為設計師,是更具有包容性的解釋。 對于本身即為設計背景的人來說,是更具挑戰性的。 如何用一套共通的設計語言,和其他領域的專家充分溝通,讓在本來就在設計圈的人走出去,并邀請在設計圈外的人融入到設計的大家庭內。跨領域團隊溝通良好的溝通往往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尊重與開放的環境下展開,對于一個跨領域的團隊來說,更是需要這樣的環境去推動。 何謂尊重與開放的環境? 看似簡單卻又有難度的問題,當我們說尊重他人的時候,更是一種以謙遜的態度去傾聽他人在說些什么,但是本質上這卻不足以達到尊重與開放的狀態。 開放的環境下,除了傾聽他人的觀點外,每個人也應該要有自己專業領域上的觀點,是一種動態的互動狀態。 特別是當人人都是設計師的時候,這種互動的狀態就顯得格外重要。
如果人人都是設計師,那你如何定義自己?
當我們在公司里的時候,我們的時間、空間都是被公司給租走的。我們的身份、扮演的角色,某種程度上是已經被寫在名片上。 試想如果你把名片撕掉,下班后、假日時的身份為何? 你又該如何看待自己? 你可以完全回到自己原有的生活步調? 你還可以擁有自己興趣與愛好?你仍然有時間與朋友相聚吃飯聊天? 我自己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其實工作可以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之間并沒有絕對的沖突。 但是這是理想上的狀態,現實生活里,很多時候是較難以做到的,所以了解自己更顯得重要。 何謂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現在俱備的能力,知道自己現在所欠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知道未來想要加強的能力和追求的目標。 一位成熟的設計師,絕對是先學會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才有資格、能力與同理心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客戶的要求。
【分享人】李盛弘
李盛弘是一名設計師、創客、教育愛好者,擅長從各種領域汲取豐富的靈感和視角,開展跨專業團隊協作,共同為客戶開創新的價值。 李盛弘的背是工業設計和電氣工程,他熱衷于研究設計及技術在社會中的實踐運用,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力,這些都直接啟發著他開發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式。 近來,李盛弘還與美國工業師協會(IDSA)合作打造IDSA在亞洲市場的戰略、服務和用戶體驗,并牽頭把初步合作框架編制成了他近期出版的《IDSA亞洲藍圖》一書。 李盛弘近來還參與了許多組織結構設計方面的工作,為企業和社會創造系統影響力。 目前,他擔任復旦大學和德稻教育(Detao Masters Academy)的產品設計副教授。 他的設計作品曾贏得包括美國國際設計杰出獎(IDEA)金獎、德國百靈設計獎(BraunPrize)、美國Core7設計獎、德國紅點(Red Dot)金獎(Best of the Best)、星火國際設計獎(SparkDesign Award)、歐洲產品設計大獎金獎和德國iF獎在內的諸多獎項。 此外,他還曾受邀擔任諸多國際設計競賽評委,包括IDEA、Spark Design Award(星火國際設計獎)、IDA國際設計獎和意大利 A '設計大獎賽( A ' 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