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宋立巍
摘要:
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背景下,基于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視角,探索設計驅動創新促進地域文化資源傳承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策略,從而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產品或服務,增強文化認同感和促進社會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
地域文化 設計驅動創新 產品設計 社會創新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e soft power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are explored in order to foster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nheritanc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reativity and design service. And the product and service with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 produced to enhance the culture identit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Design-driven innovation Product design Social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 TB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0069(2015)-06-0126-02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提倡通過設計驅動創新等方式促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可持續性發展,以科技為支撐促進創意產品(服務)的生產、交易和成果轉化。《若干意見》是國家對多年來探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發展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凝練,其為設計驅動創新的設計文化學基礎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應用奠定了基調。設計不僅僅只是一個獲取商業利益的工具,其從起初就蘊有深厚的設計責任、道德和倫理意識,這不僅僅表現在對于社會特殊群體的關注。設計還在一個更為宏觀的社會視野中尋求適度的創意產品或服務,探索人們日常生活中基本問題的解決之道,促使民眾公共社會意識的覺醒。當然,如同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筑與設計部館長Paola Antonelli所言,并非所有的設計都以會公共利益為出發點。設計跨越產品到行業和產業,乃至社會,表明設計逐漸從一種傳統的操作性工具轉向一種新的社會思維方式和社會創新戰略。
一 設計驅動創新:一種開放的創新模式
設計驅動創新的概念是由意大利創新管理專家Roberto Verganti( 2009)提出的,他認為設計驅動創新是區別于技術驅動創新和市場驅動創新的第三種創新模式,從設計在企業創新體系中充當的角色出發,設計驅動創新跨越外觀造型的美觀和技術功能的革新,實現了整合設計管理、美學經濟、品牌價值和文化優勢創造全新價值的基本訴求[1]。某種程度上,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設計驅動創新是在現有的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實現產品的物化,它是以一種或多種技術的可能性應用來創造產品附加值,它是依靠發揮產業鏈低端環節效應來優化整個產業鏈發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然而,從廣義設計來看,設計驅動創新的對象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實際的產品本身,物質實體、信息消費、服務體驗、社區構建、商業模式和國家形象等都可以成為設計創新的對象范疇,無論設計對象是什么,它們具有共同點,都是通過設計思維實現從概念創意到創新實現的一個過程,其核心是設計思維:經由發現、構思和迭代的過程通過相應的設計方法技巧洞察設計對象的內在本質,從而將創意轉化為新的產品、商業或社會創新性解決方案。設計師從始至終遵循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通過群體文化學等各種方法洞察使用者或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內在需求,整合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等要素,從而創造出能夠滿足目標群體需求或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產品或服務。
由于設計問題的復雜化和設計競爭的全球化,設計活動的利益相關者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因此,設計從設計師個體行為或設計團隊范圍內的活動日益擴展為其與密切相關的群體與產品、系統、服務或環境之間的互動(圖1)。傳統的過多的依賴設計師的感性直覺進行設計的策略方法通常無法確保設計交流和設計進程的效率,以及設計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和認同性。設計驅動創新一方面突破了傳統的側重外觀設計或裝飾美化的低層級運作模式,另一方面,設計驅動創新的思維方式區別于長期占據主流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思維,設計關注的對象已從關注物理實體的、有形的產品的設計轉向非物質性的、無形的服務的設計,設計日益成為一種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一種驅動社會變革的思維方式和戰略。
二 地域文化視角下的產品設計創新策略
從設計的視角來看,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地理環境、工業生產模式、日常生活形態和社會行為制度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與設計密切關聯,具體可以細分為風俗習慣、生活狀態、生存方式、群體規范、生產形式、國民心態、種族意識、社會體制等方面,它們分別在不同層次上影響設計思想、審美取向、設計倫理和設計價值。所以,在文化的視角下探索設計驅動創新的基本策略,一方面需要清晰地了解地域文化的生態構成及其基本結構,重要的是如何實現文化特征與設計元素之間的相互關聯[2]。在文化構成體系中,設計創新活動最易接觸的層面是物質形態的器物文化,它是深層次的行為制度文化和內在的思想意識的最為直觀的外在表現和反映。因此,人們習以為常的設計造物常常被認為是設計的全部。
縱觀從原始社會的工具制作到數次工業革命引發的工業和信息產品(或服務)設計,器物演進歷史實際就是人類有意識地制造器物或工具的技能發展和人類主觀觀念物化的歷程。因此,與產品設計創新策略關聯尤為密切的至少包括三個方面:①器物設計演變知識體系,其側重日常生活研究,探索以器物為核心的行為特征、認知取向和文化結構[3];②日常生活形態知識,依據特定地域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公眾文化活動和組織行為制度等知識,建立完善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和以知識為核心的新型生活形態[4],文化能夠以獨特的產品或服務形式引導生活方式,將文化納入設計活動能夠從源頭上解決基于文化多樣性而產生的差異性等問題;③地域文化符號象征體系,依據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的觀點,文化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存在于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以符號形式表達的概念系統,從而實現對于生活的知識和態度的交流、保存和發展[5]。
地域文化視角下的產品設計創新,一個較為直接的方法是以器物文化為核心探索器物設計的思想、文化、技術或觀念,進而為現代設計實踐提供認識論和方法論參考[6]。例如,為將中國傳統地域性的文化精神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中,燕山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段韌( 2013)以客家土樓建筑意象為靈感來源,借鑒其外觀作為產品造型的主要表現形式,依其設計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陶瓷餐具(圖2)。人造器物不只是一個獨立的物質,不僅僅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形態的變化,其具備物化和人化的雙重屬性,任何一個人造器物的實用、審美和語意功能都與其本身特征及其相關的屬性(功能、結構、材質、色彩和裝飾等)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指向關系,這種指向表明了一種地域文化視角下的產品設計創新策略維度:物質技術演進的維度、目標群體消費需求構成維度和人造器物社會性系統維度。
區別于傳統的以技術功能為導向的產品創新和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創新,設計驅動產品創新在于整合技術方案和商業機會,探索技術解決方法和社會性機制之間的關聯性,將設計創新全面融入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設計的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雖然,設計創新程度和內容等因具體產品類別有所不同,但總體上,除了產品功能和審美因素,設計驅動創新更加關注創新性設計概念的產生與賦予產品特定的象征性意義[7],產品承載著特定的個體、社會和文化價值,其能夠與處于特定生活方式之中的消費者或用戶產生情感共鳴,增強產品的被接受度和文化認同。因此,產品設計創新策略可以依據實用功能、審美體驗和設計語意三個基本維度建構(圖3)。
三 從產品到社會創新:可持續性設計創新策略
社會創新研究興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Peter Drucker和Dennis Meadows等人的工作,主要在于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和資源等困境。隨后,該概念廣泛應用于技術、政治、文化和經濟等領域,發展形成一個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一般意義上,社會創新是一種滿足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其具有公共性、社會性、包容性、參與性、適應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與技術創新或組織創新等存在密切關聯而又相互區別,社會創新的主體和目標是社會性的[8-9]。創新活動的進行亦需非盈利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合作,它是一個包括創新思想形成、實施、評估、完善和擴散的創造性過程,與通常意義上的設計創新在本質上具有相通之處。
在社會創新源起之時,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 VictorPapanek)曾經從設計角度就尋求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過探索,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所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他強調設計師的社會倫理意識的重要性,認為設計并非只是千方百計的去創造商業價值,而是一種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10]。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理想實際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包豪斯就已經存在。因此,就歷史發展脈絡而言,社會創新思想與設計已早有密切關系。依據社會創新理論研究成果,設計驅動社會創新可以描述為:通過設計創新方式整合環境資源、社會技術和組織力量等形式實現社會問題(如教育不平等)的解決和社會價值(如公平)的創造,提升公眾社會責任意識和國家文化認同感,推動社會變遷和可持續性發展。
基于社會創新的視角,傳統的設計應實現如下轉變:①擴展傳統設計對象的范疇,不僅需要關注產品物理屬性和物質實體,而且應關注非功效性屬性(如象征性意義)和非物質性的設計,改變設計只面向產品使用功能而忽視產品作為信息媒介的現象[11];②延伸以物為核心的設計,構建以產品為基礎的人與產品、產品與產品、人與人之間相互關聯的情境關系,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產品角色、人的個體行為和社會活動過程;③改變設計商業利益至上的唯一目的性,倡導設計回歸倫理道德,面向真實世界的現實問題而設計,擔當相應的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設計驅動創新從產品創新跨越到社會創新,雖然其設計的關注點發生了轉變,但是設計思維的本質沒有變化,社會創新為設計驅動創新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和方向。例如,飛利浦公司對設計驅動社會創新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 Stefano Marzano提倡通過設計為某些國家或地區的弱勢群體所面臨的一些日常生活問題提供富有意義的解決方案。如Chulha爐灶(圖4)設計項目(源于Philips Design),印度很多農村居民因為在室內使用傳統爐灶進行烹飪,久而久之,除了造成了室內的空氣污染,產生的煙霧引發了諸多與呼吸相關的疾病。在設計師、爐灶使用者和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合作下,最終找到了一個低技術、低成本、環境友好的和高效的解決方案。 Chulha爐灶充分利用了傳統爐灶的優點,其不僅易于安裝、使用和維修,而且能夠以本地區的原料為燃料,室內烹飪更加安全高效,降低了呼吸疾病的幾率。
四 結束語
設計驅動創新不僅要在與傳統制造業密切關聯的、與消費者需求直接相關的產品開發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工具性訴求于經濟利益;而且應該在一個國家創新戰略層次上擴展到社會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基金項目:秦皇島市社會科學重點應用性研究課題( 201407039),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 GJXH2013-60),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 HBWY2014-Z-A011),燕山大學青年教師自主研究計劃課題資助( 14SKA010)。
參考文獻
[1] Roberto Verganti. Design Driven Innovation [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9
[2] 劉月林,宋立巍. 區域文化應用于產品設計創新方法研究[J]. 設計,2013,08:158-159.
[3] 許平,劉爽. “考克斯評估” :一個反思創意產業戰略的國際信號[J]. 裝飾,2008,(10):54-59.
[4] 季鐵,楊媛媛,趙江洪. 地域性非物質文化與本土設計體系[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140-144.
[5] 克利福德·格爾茨. 文化的解釋[M]. 韓莉 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6] 陳紅玉. 物質文化研究與設計史[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01:44-46+162.
[7] 陳雪頌,陳勁. 設計驅動式創新:一種面向消費社會的創新理論[J]. 演化與創新經濟學評論,2011,01:123-131.
[8] 紀光欣,劉小靖. 社會創新國內研究述評[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41-46.
[9] 周紅云. 中國社會創新的現狀與問題——基于兩屆“中國社會創新獎”項目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04:170-183.
[10] Victor Papanek.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Co., 1984
[11] 魯曉波,劉月林. 具身交互:基于日常技能而設計[J]. 裝飾,2013,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