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工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李 明
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唐文力
摘要:兒童正確坐姿習慣的養成,對兒童的視力和骨骼發育有很重要的影響。目的本研究就是設計一款能夠帶給兒童良好體驗性的智能坐姿矯正產品,保證其有效功能的前提下,且經濟可行,讓兒童在使用的過程中就能培養正確的健康意識。方法 在調研的過程當中除了市場同類產品和相關專利文獻的研究。通過訪談,問卷以及用戶參與設計等方法搜集能夠提高產品體驗的信息。結果 推論總結出設計要點并提出可行性設計方案。結論 作為研究兒童產品體驗性的探索,本研究對兒童智能坐姿矯正器體驗性設計研究具有直接參考價值,同時對兒童產品的設計過程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智能坐姿矯正 兒童產品 體驗設計 親和圖法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0-0120-02
Abstract:The correct habit of sitting pos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children's vision and bone development. Objective: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anintelligent posture correction product that a child can bring good experience.
Guaranteeing its effective function, it can be economically feasible, and lets thechildren cultivate correct health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it.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the investigation, it is in addition to the market similar products and related patent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user participation design, we can collect information that can improve the product experience. Result: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are summarized and feasible design proposal is put forward.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direc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xperience design of children's intelligent sitting posture appliance, and it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process of children's products.
Keywords:Intelligent sitting posture correction Children product Experience design Affinity chart method
引言
兒童的健康成長,一直是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視力問題[1]。《2010年全國學生體制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7至12歲小學生為40.81%(其中城市為48.81%,農村為32.98%),比2005年增加9.22%。而中小學生長期的錯誤書寫坐姿更是導致近視發病率不斷攀升,甚至引起脊柱側彎,不但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影響,更是對今后的工作與生活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根據《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中規定,受檢者要充分暴露背部,觀察脊柱與偶側彎,前凸等問題。所以,不良的坐姿對青少造成生理以及未來發展方面的問題都是不容忽視的。
調查顯示,針對兒童近視這一問題,許多人選擇佩戴眼鏡或是使用護眼設備等產品緩解眼部的問題,但是這對于坐姿問題并沒有解決。目前市面上矯正兒童坐姿的產品種類很多,但是兒童產品有其特殊性,與成人不同,不僅僅是尺寸問題,無論是外觀,材質乃至功能,都需要專門的設計[2]。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兒童產品的體驗性,設計一款適合中國城市小學生的坐姿矯正產品[3]。保證良好的使用功能,讓兒童在使用的過程中達到良好的使用體驗,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提高健康意識。
圖1 原始三個設計方案
二、產品體驗設計
所謂體驗設計,就是通過一定的設計和評價方法實現體驗目標,是在考慮個體或群體的需要,愿望,信仰,知識,技能,經歷和感覺的基礎上,進行的產品,過程,服務,事件和環境等人的體驗的設計[4]。體驗設計更側重于人的主觀感受,所以良好的產品體驗,不僅僅是指產品使用過程所單一決定的,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一體驗的感受是由人,機和環境這一系統相互之間作用的結果。
產品體驗設計目的是使用戶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 ,但用戶是個龐大的群體,以用戶為出發點,確定是什么人在使用,結合產品的實際現狀,對體驗進行設計。例如三歲兒童與五歲兒童的差別和成年人之間兩歲的差別所要研究的問題復雜程度是不一樣的。就用戶本省而言,體驗是由用戶的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統一形成的反饋,視覺或是聽覺等某一項的變化都會帶來體驗結果的改變。
產品體驗設計雖然側重于人的因素考慮,但體驗不是憑空臆想,而是來自于外在的刺激。人的使用感受來源還是產品本身,也就是說感受的產生是人與機互動的結果。保證產品的功能是體驗設計中一個重要方面。從20世紀開始,各種設計流派出現,其中德國工業同盟重視質量的傳統,簡明扼要抓住產品設計的實質-功能。從而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礎[5],所以產品體驗設計依然不能輕視功能的重要性。產品設計除了功能因素,其造型語言,特征,美學等統一與產品本身,這些構成產產品的因素影響人的最終體驗。
產品體驗設計不僅關注人與機之間的關系,同時要將使用者與產品放到特定的場景中來整體考慮,不同環境產生的用戶體驗是不同的,例如一把椅子在辦公室和休息室給人的體驗是不同的。此外,環境還要考慮社會文化環境的差異。
三、用戶調查
根據相關規定劃分,不滿一歲為嬰兒,1至6歲為幼兒,6歲以上不滿14歲的兒童。本研究坐姿矯正器人群定位為小學生,所以年齡受眾為6歲以上不滿14歲的兒童[6]。
(一)兒童生理特征
處于這一時期的兒童易于收到外界刺激,易于興奮也易于疲勞,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兒童的身高逐漸變化,身體各部尺寸有所變化,這時候養成正確的坐姿和站姿,對兒童的骨骼發育有較大影響。
(二)兒童心理特征
好奇心是這一時期兒童很大的特點,喜歡探索周圍事物,觀察周圍環境,想象力也十分豐富。交往需求,兒童在學校會與周圍同齡人玩耍,逐漸有了社會交往的需求,發展了一定的人際關系。情緒起伏大,不穩定是兒童心理特征的顯著特點,難于用簡單的方法掌控。思維活躍,善于模仿。兒童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舉止,可塑性強。同時個性也會在這一時期養成。根據個體的興趣以及周圍成長環境的不同,個體差異逐漸養成。
四、市場調查
(一)現有坐姿矯正產品調查
市場現有產品眾多,根據其矯正坐姿的工作原理和幾個網絡銷售平臺的產品銷售數量和用戶反饋留言,選擇了幾款具有代表性的矯正產品。
A防近視筆,其功能原始是使用者在低下頭寫字的,筆芯就會縮進去,不能進行書寫,只有抬高頭,筆芯又出來了。B“矯姿寶”防近視架,是安放在使用者胸前,在其讀書時候阻擋其趴下看書,保證使用者正確的書寫姿勢。C可穿戴矯正器,是一款國外產品,類似計步器大小貼在用戶的脊椎上,使其出現嚴重駝背現象時候發出聲音或震動。D背背佳是一款類似于馬甲一樣穿戴在兒童身上的產品,是一款純物理方法矯正坐姿的產品。E智能提醒儀,這種產品是通過攝像頭人臉識別技術,獲取眼睛,鼻子,下巴等人臉特征數據經過運算方法進行計算對比,從而辨別坐姿的技術。其本身只有鬧鐘大小,使用時放置在書桌上即可。F耳掛式坐姿矯正產品是一款類似于耳掛式藍牙耳機一樣的產品大小可戴在使用者耳朵上,讀寫姿勢不正確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和震動。調查發現:產品C和E智能類的產品技術更先進,價格相對其他類型的產品價格也較高,其外觀造型的種類也更多。產品B和D造型直觀反映其結構,與人體工學聯系的更緊密。
(二)問卷調查
針對長春市某小學2至5年級學生,通過問卷篩選出了使用過相關坐姿矯正產品的學生34人。其中使用34人中有21人并不喜歡坐姿矯正產品,是家長要求才使用的。自由填寫原因經過筆者總結其中使用類似背背佳和防近視托架類產品的兒童對這種產品十分反感,1認為長時間配戴使用很不舒服2感覺不夠漂亮3讓自己感覺很傻4認為作用不明顯5家長不在身邊的時候就會不使用。
(三)用戶參與設計
本研究邀請了以上不喜歡自己使用坐姿矯正產品的兒童對使用的產品進行了改進意見反饋,讓其不同程度的參與到產品設計和決策過程中,表達了對產品的期望和訴求。讓其對筆者從市場調研中的產品A到F這幾類產品進行評價。總結結果是大部分兒童對智能感應的坐姿矯正器十分感興趣,認為其更時尚比馬甲似穿戴的產品要酷也更放松。并且讓其語言描述或是畫出自己理想的坐姿矯正產品,其中男孩子畫出或是語言描述的產品外觀偏于硬朗,例如變形金剛的造型。而女孩子所期望的產品造型更柔和,圓潤。例如海豚的造型。設計點歸納運用KJ(又稱為親和圖法)[7]將之前文獻研究和用戶調研的資料進行整理研究歸納總結:將所有發現做成小紙條,隨機貼在墻上重新
排列組合,歸納點如下:
外觀:整體的視覺體驗是兒童產品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兒童對于產品的外觀十分敏感,獨特的視覺性強是吸引兒童的主要因素,并且兒童傾向于具象的圖案,卡通圖案也是兒童十分樂于接受
的。但形態的設計除了要考慮需求,也要運用設計思想理智的分析,將能夠良好表達產品特點的訴求與兒童的趣味性進行結合考慮,設計出美觀大方,符合產品功能結構要求,有利于培養兒童審美情趣,
兒童形象思維,創造思維的培養。
結構:形式追隨功能是功能主義的核心,在現代技術充分發展的背景下,造型不再受功能的限制,但是對于產品設計來講,優良的設計其造型要傳達功能需求,例如按鍵通過表面螺紋的設計來傳達出按鍵的操作方式,讓使用者一目了然。
功能:既能有效達到矯正坐姿的物理功能,并且又能使兒童達到好的體驗,這也是非物理性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矯正產品是輔助兒童坐姿的一個產品,應該考慮的一個方面是如何使兒童在使用過程中能體會到樂趣,而不是逼迫感,甚至從中例會到健康成長的快樂。這是矯正坐姿產品應該帶給兒童的良好體驗[8]。
五、設計方案
根據以上設計點的歸納,提出相應的設計方案。設計方案根據技術調研和消費者的興趣反饋,所以將該產品定位于智能型坐姿矯正產品,并且該產品內置一個攝像頭,采集人體成像的技術來糾正兒童的錯誤坐姿[9]。同時,該產品的使用環境定位于家里,也就是兒童課外時間學習時候使用的產品,根據使用習慣,兒童學習的使用產品中臺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存在[10],并且調查顯示大部分兒童使用的臺燈都是
護眼型的。所以,本研究將護眼臺燈與智能坐姿矯正器功能相結合。通過對兒童坐姿的監測,以有趣的方式與兒童進行互動語音交流[11],對其坐姿進行智能提醒。根據用戶調研的反饋整理歸納,兒童對于造型的偏好,相對抽象風格的外觀,更傾向于具象的造型,并且喜歡認知范圍內也就是見過的事物形象。根據信息整理歸納,最初構想了三種造型,通過Alias軟件進行推敲建模,主要以臺燈加上攝像頭的外觀設計造型(如圖1)所示最初三個設計方案。
將三個建模產品生成圖片,進行設計評價分析,采用兩兩評價對比的方法,并且做成圖片問卷隨機抽取兒童進行評價打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方案一,小鳥造型的產品獲得更高的評價。小鳥嘰嘰喳喳的可愛形象深入人心,與兒童的交流互動也會十分自然有趣[12]。
六、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一個兒童智能坐姿矯正器的體驗性設計過程,在文獻分析,市場現有產品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了用戶調研的方法,針對目
前兒童坐姿矯正問題討論了如何給兒童設計一款能夠帶來良好體驗的坐姿矯正產品,探討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對整個設計過程的反思:首先,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調查的樣本數量不夠多,而且范圍分布有限,一些得出的數據需要進一步的實證。例如,設計調查中男女的比例可能會對調查的結果造成影響。此外,兒童產品雖然要獲得兒童的喜愛,但是產品的購買者最終還是家長所以對于家長的抽樣調查需要進一步實證分析。此外,地區的文化
差異和消費水平也會對調查的結果產生影響。
市場調研中,進行抽樣調查的產品種類可能還不全面,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求證。參與性設計過程當中,兒童與成人在語言描述和情感表達方面都所差異,所以在對兒童的反饋信息進行總結轉述中有
差異,兒童因自身表達能力的限制,在陳述訪談中也會造成影響。對設計方案的總結以及設計改進推敲方面,雖然有所創新突破,但是結合實際生產問題還要進一步論證。
七、結論
本研究從文獻到市場調研以及用戶參與設計等方面入手,期望最大限度地收集能夠帶給兒童良好體驗的信息,然后將信息歸納總結提出設計方案,基本體現了一個產品體驗設計的研究過程,其研究結果對兒童坐姿矯正產品有直接的參考價值。本研究的目的也是期望帶給兒童良好的產品體驗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參考文獻
[1] 羅蓮珍,劉建英. 學生近視的預防及對策[D]. 中國醫學工程,2016(6):133-134.
[2] 羅仕鑒,應放天,李田軍. 兒童產品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9):127-128.
[3] 龍培培,何愛華,陳佳旭,等.坐姿矯正器對矯正小學生都鞋子是的效果分析[D].中國學校衛生,2015(6)918-916.
[4] 孫遠波,李敏,石磊. 人因工程基礎與設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4):255.
[5] 何人可. 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6):88.
[6] 王繼成. 產品設計中的人機工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1):246-258.
[7] 百度百科.KJ法[DB/OL].http://baike.baidu.com/.2017-08-03
[8] 周 君,鄧 櫻.體驗式兒童產品設計[D].設計.2013(3):068-070.
[9] 王 穎,王 偉,孫兆東,等.基于坐姿監督的智能視力保護儀設計[D].技術交流,2015(2):188-190.
[10] 潘有彬,諸玉華. 少年兒童的視覺健康與照明[D].中國照明電器,2016(8):18-23.
[11] 李紫燕. 基于邊緣交互理論的智能日程提醒產品設計[D].設計,2017,(16):126-128.
[12] 趙明,趙魯寧. 論一書中功能與設計形式之間的轉化[D].設計,2017,(1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