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首飾與傳統首飾最大的區別在于功能和材料。傳統首飾的功能性不僅包括裝飾性,更重要的是地位和財富的標志,也就是宗教性和社會性。而現代首飾更注重創作者以及佩戴者的個性表現,并且裝飾性和觀念性更加鮮明。在材料的選擇上,傳統首飾主要采用貴金屬,而現代首飾的選材則是百花齊放,這就逐漸形成了首飾新的價值觀。
現代首飾的材料設計往往在傳達時尚視覺效果的同時,也能帶給人們某種內心感觸,這得益于首飾材料運用范圍的拓寬。首飾的選材已脫離過去陳舊的觀念,除了單一性的貴重金屬、珠寶材料,首飾材料已經延伸到多元化的綜合性材料的范圍,不僅由純金銀及各類鉆石等材料組成,還包括了紡織品、皮革、塑料、木材、普通金屬等綜合材料的穿插設計,如發飾、耳環、項鏈、胸針、手鐲等首飾的設計運用綜合材料的軟硬、粗細、剛柔等不同特點和性能,造成視覺上相應的節律變化與層次美感。以往的首飾設計更多的是關注首飾的造型外觀,容易忽略材料創新和變革對首飾設計的作用,現代首飾設計的創新意識則更多的體現在材料創新構思上,設計師們對各種材料的選擇更為注重,選材范圍的擴大使不同材料的創意構思,逐漸成為現代首飾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設計元素。
三月間,新收藏博物館–慕尼黑國際設計博物館同期舉行了三場首飾展,一個是丹納圓形大廳里的永久首飾設計展( DANNER ROTUNDA. NEW);一個是持續到7月的“動能首飾展”( KINETIC JEWELRY),展出的是20世紀最著名的斯洛伐克珠寶首飾藝術家安東( ANTON CEPKA)的作品,安東是二戰后工作室珠寶運動的發起人,現在被視為斯洛伐克和捷克的首席珠寶設計師;還有一個是日本HIKO MIZUNO
珠寶首飾設計學院學生及新畢業生作品展( HAREBUTAI. AGRAND OCCASION)。三個平行的展覽展示了一個較長時間跨度內的世界首飾設計之旅。
同時,本專題中還呈現了“ 2014/2015 中國珠寶首飾設計與制作大賽”的獲獎作品。這項已有17年歷史的賽事最大程度地帶動了中國珠寶首飾文化創意事業的起動和發展,影響了世界對中國原創首飾文化的評價。大賽的獲獎作品能夠充分反映中國當代首飾設計的水平。
專題還專訪了從事首飾設計的設計師,從實操角度展現了中國首飾設計師的心路歷程和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