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孫晨光 鞏淼森
摘要:目的 借由共同配送模式的視角對物流配送服務進行分析,揭示其創新實踐的過程和機制。探究物流配送服務的發展軌跡和創新機制。方法 通過對模式創新的典型案例分析,從貨運資源整合共享、物流工具終端化趨勢、大數據跨界共享、車輛所有制模式開放化這4個方面梳理物流配送領域內的發展路徑和方向。提出物流配送服務的設計機會和展望。結論 共同配送模式作為物流配送在共享經濟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必然產物和特征體現,為物流配送領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前景展望。
關鍵詞:產品設計 服務設計 共享化商業模式創新 物流配送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132-02
Abstract:Through the common distribution model perspective on th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ervices analysis, revealing its innovative practice process and mechanism.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ack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of mode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direction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re comb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freigh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logistics equipment terminal trend, large data cross – border sharing and vehicle ownership mode opening. Put forward the design opportunities and prospects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Keywords:Product design Service design Sha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ogistics distribution
引言
商業模式創新是指價值的創造、傳播和獲取過程中的規律變化和邏輯創新,涉及到多個要素的變化,以及要素之間的關系和運行機制的改變。不同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能夠以快速、高質量的方式滿足顧客的多樣化個人需求;也能夠通過再造資源交易的方式,從而賦予企業新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績效[1]。在新的技術和文化背景下,面向商業模式創新的設計實踐將具備新的研究前景和意義。物流配送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柱,其模式創新對于經濟發展存在著推動和制約的作用,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典型領域。文章提取物流領域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揭示其發展軌跡和創新趨勢,并圍繞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愿景展望。
一、共享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
共享經濟概念最早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于1978年提出,指“社會資源”擁有者有償與他人共享使用權,從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創造出更多價值的經濟形態[2]。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和“互聯網+”的發展,共享的內容不斷遷移、拓展,并呈現出實體化的趨勢。共享化的模式調動了割裂的信息和閑置的資源,促使商業模式中的各個要素和系統相應改變,從價值主張、價值創造和傳遞模式、收益模式創,以及外部關系網絡和價值網絡等方面提供創新驅動[3]。例如,以PP、寶駕、友友等為代表的租車服務,就是倡導車主將暫不使用的汽車有償分享給需要用車的人,互聯網為雙方提供便利。以平臺、租戶、車主三方更低的成本建立輕型共享平臺,成為規模上遠超傳統租車的新興模式。再例如,以國外的Airbnb,國內的小豬短租和螞蟻短租等為代表的房屋短租行業,通過對接閑置房源和短租需求,將房東和租客聯系起來,同時還融合了導游、吃飯等增值服務,使人機關系得到有機重構。共享經濟的理念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指導和支持,為搭建新型用戶模型和產品服務提供了基礎。
二、物流配送領域共享化模式創新的新興案例
物流配送以其成本較低、方便靈活的特點,廣泛應用于城市的末端物流配送,是現代物流的主要配送形式。在“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匯總,存在“需求零散,高頻少量、及時性和準確性要求高”等特點,對配送的高效性和準確性要求較高,是共同化商業模式創新在物流配送上的集中體現。以電商物流配送為例,據統我國電商銷售額度上漲36%,而快遞從業人員數量增加51%;據估計,2016年仍將超過50%,進而保持連續五年的兩位數高增長。共享經濟的理念在末端物流配送的信息平臺建設、運載工具、基礎設施布局等多個方面有著廣泛應用,文章選取6個案例圍繞4個主要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一)貨運資源的整合共享
共享經濟的理念在物流領域集中體現在物流資源的共享,作為共享物流的核心,物流配送系統決定了現代物流的服務內容、合作模式和客戶需求等。傳統物流在信息渠道和設備標準等方面建設不足,使得各個工作環節之間缺乏協同配合,導致物流配送的成本高居不下,效率低下滯漲。這些在共享經濟時代都得到了突破和改善。例如,運創租賃通過與電動汽車平臺、車輛后市場企業聯營,通過分時租賃整合零散的司機資源和運單,形成雙向對接運營平臺。再例如安能物流借助信息技術平臺,整合傳統物流車的線路和運載空間,實現了零擔快運的運能共享。隨共享化的配送模式不斷成熟,物流企業從時空上整合上下游資源,具體包括車貨匹配、車與司機匹配等形式。類似的服務還包括領航員租車、運滿滿等。
(二)物流工具終端化的趨勢
物流終端是指完成物流配送的載體,實現共享化物流,主要依靠物流運力、物流節點和信息網絡的整合。傳統的物流由于受制于物聯技術落后,運輸需求量較小等因素,在配送過程中缺乏運能規劃和增值服務。物聯技術成熟和網絡平臺普及,提高物流工具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為供應鏈的上下游聯動鋪墊了便利渠道。奔馳Vision Van通過支持車內分揀的智能貨架和車頂搭載的無人機,將整套末端配送系統集成在了物流車箱內。司機只需在駕駛位上提取、送出自動選出的正確包裹,從設施層面建立起移動化的物流配送站。寶騏汽車則通過搭建“人-貨-車”之間的物聯信息網,通過其D-BOX和專用平板電腦組成的車載智能終端,消費者可以隨時查看配送進程,自由更改收貨位置;司機亦可根據快遞位置調整導航路線,實現物流單據無紙化管理。
(三)圍繞大數據的跨界共享
數據共享是一種將有效的數據信息提供給合作方使用的商業合作模式,通過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共享,雙方分攤了整條供應鏈的運營成本,各自負責自身的優勢環節,可以實現有效資源實現無縫結合。運用于物流領域的大數據,總體上分為運送需求和車輛車況兩方面的信息。在運單信息方面,京東與美的在2016年建立EDI系統的數據信息共享,向美的提供讓用戶實時了解物流配送信息的服務,提高傳統家電行業的運營效率,同時促使互聯網平臺也能獲取更優質實體資源;在車輛信息方面,易流科技將貨物信息與資金流信息相匹配,開展供應鏈融資、貨物保險等服務。此外,物流平臺根據車輛的保養、維修、保險等車源信息,匹配維修、零配件更換等預案,實現在車輛后市場的模式創新。
(四)車輛的所有模式開放化
隨能源危機惡化和城市污染日益嚴重,自2017年1月1日起,全國機動車將全面實施國五排放標準,對城市內物流車輛形成了明確的限制[4]。在國內專用車領域整體呈現電動化的趨勢下,國家對電動物流車能效準入的提高,和高昂的購買價格成為物流企業新的挑戰。圍繞車輛購置及衍生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凸顯為消解電動物流車起步成本的關鍵議題。目前主要的商業模式包括,車電分離租賃模式、以租代售模式、融資租賃模式等。
伯坦新能源實行出租車車電分離的運營模式,將占主要成本的電池作為獨立資源,提供給出租車主按里程計費租賃,并在城市內多處布局換電站,每次換電時間只需5-10分鐘。由于出租車之間規格相對統
一,收益模式與里程直接相關,車電分離、換電租賃的方式在解決電動出租車里程焦慮的基礎上,滿足了司機對營運效率的要求。
三、物流配送服務設計的機遇和展望
伴隨物聯、車輛等技術日趨成熟,受到O2O模式擴展蔓延和電商持續高增長的推動,適應于新時期的物流服務亟待發展,物流配送服務設計逐步成為熱門議題。由于物流配送行業存在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服務設計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新的機會點和可能性。
(一)公私結合的快速充電
隨充電技術的不斷突破,逐步實行充電標準化,實現加油站運營模式的快速充電服務成為可能。例如,在城市內設立電動專用車的快速充電設樁(站),不僅在補能效率和占地成本方面具有優勢,還能提供私人乘用車臨時充電,實現增值營收。在快速充電的技術研發上,國內外的快速充電已達到15~60分鐘充電、續航100km以上的技術水準,相比于慢充需要6~8小時,大大縮短了充電等待的時間,為即停即充、排隊依次充電的加油站模式提供了技術基礎[5]。同時無需長時間排隊減省了充電預約、狀態查詢等服務流程,提升了用戶接納度。而由于國內快充站點布局成本高、數量少,多數設施由于選址問題處于閑置狀態。因而以專用車基礎設施為依托,兼容乘用車充電,可以在提高現有設施利用率的同時,增加基礎設施的營收,形成共享理念下公私合營的新模式。
(二)區域內運力資源的定向租賃
運力資源是企業或行業運輸能力的集中體現,從物資設施的層面,具體表現為車輛、人力、托盤等物流工具。在共享化配送的背景下,運力資源還體現為配送運輸過程中涉及的基礎服務、信息網絡、渠道資源等形式。在物流網技術成熟、共享化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下,運力資源的信息開放和整合成為物流配送的必然趨勢。區域內定向租賃則是結合專用車定制模式,向物流企業提供專用性的配送服務,整合一定空間范圍內零散的配送需求,形成面向多個門類的普適化運營平臺。
(三)基于物流節點的基礎設施平臺化
物流節點是指供應鏈環節中,進行中轉、停留的工作接觸點,在現代化物流的語境下,特指城市分撥中心、園區驛站和末端配送網點。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是以物流資源合并為基礎的,根據物流資源合并的主要方式可將城市物流共同配送組織方式分為運力合并型和物流節點合并型兩大類[6]。2013年成立的菜鳥物流就是實現物流節點合并的例子,通過透明化信息網絡建設和高效協作機制引入,完成了傳統物流的平臺化升級。而圍繞物流節點的相關工具與設施是建立共享化配送網絡的基石,隨著共享理念的橫向滲透和物流資源的整合重構,圍繞物流配送的基礎設施行業也呈現出平臺化的創新發展趨勢。
(四)車電分離的購車租電模式
在2017年新能源補貼政策中,補貼額度由1800元降低到1000-1500元,降幅最高達到40%。同時在具體的技術指標方面提出,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每塊電池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3萬公里的要求,并且補貼形式由預撥改為清算[7]。這就大大推遲了補貼的到位時間,進一步加重了新能源專用車企業及供應商的資金負擔。由于電動物流車購置成本中,電池占絕大部分比重,加之降補壓力,“購買空車、電池租賃”通過以租代售緩解了一次性購買的風險和負擔,還有效提高電池的利用率,更早達到補貼要求,成為消化電動物流車起步成本的上佳選擇。
結語
共享經濟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下的產物[8]。共享化的商業模式創新作為社會和科技發展背景下的必然趨勢,在很多不同領域中的設計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物流行業作為O2O經濟的支撐,配送服務的創新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受共享經濟的模式和理念的影響,物流配送服務在貨運物資共享、信息平臺構建、購置模式創新和供應鏈跨界聯營等方面催生出種類多樣的產品服務。隨著供應鏈上下游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相關市場發展成熟,圍繞物流配送的服務創新將呈現新的前景和機遇。
參考文獻
[1] Zott C, 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216–226.
[2] 宋逸群,王玉海. 共享經濟的緣起、界定與影響[J]. 教學與研究,2016,(09):29-36.
[3] 李文蓮,夏健明. 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J]. 中國工業經濟,2013,(05):83-95.
[4] 環保部發布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的公告[J]. 中國標準導報,2016,(02):8.
[5] 柳文俊,李亮,趙新東. 國內外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模式綜述[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2):67-71.
[6] 產娟,韓永生,劉彥平.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與系統架構設計研究[J]. 城市觀察,2013,(04):109-116.
[7] 任詩發. 純電動商用物流車政策及競品分析[J]. 汽車與配件,2017,(09):53-55.
[8] 李懷勇,張貴鵬. 基于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創新[J]. 商業經濟研究,2017,(0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