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在中國,從概念的引入到成為助力國家產業轉型的驅動力量,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我們又該如何探索創新設計在中國創造、設計智造、智慧生活和集成創新等方面的新路徑?帶著問題,《設計》專訪了我國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專業的奠基人,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榮譽院長、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設計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陳汗青教授。
《設計》:您是我國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專業的奠基人,在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過程當中,您認為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對后期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陳汗青: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是需進行必要論證的。我自1984年出任全國高校工業設計學會首屆理事、1989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首屆理事以后,一直在探討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問題。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探討如何適應國家需要,在我國工程教育領域增設工業設計碩士。自1999年向國家成功申請新增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專業目錄,至今20年。在此前后,我國工業設計教育已有不少里程碑式的事件。如1989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立,1991年國家科委批準的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與武漢市政府在漢成功聯合主辦的中國1991年首屆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國家11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2011年國家發文:藝術學升為門類、設計學升為一級學科等。這些都是設計學科在國內外影響深遠的標志性事件,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設計》:工業設計從發展初期到現在被人們所熟知,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當前在國內的發展情況如何?
陳汗青:工業設計經歷了一個從工業設計發展初期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德國制造同盟的“標準化”、包豪斯設計、工業設計、現代設計,直到涵括可持續設計、服務設計、體驗設計、信息設計、智能設計、創新設計的全過程。雖然稱呼有別,但都關乎人對環境和生存的需求,都在圍繞“設計創造美好生活”而展開。與傳統設計相比,現代設計正從產品設計,轉向融合人工智能、機器人、品牌戰略、商業模式、生態發展、人文創意、信息交互、產業整合等要點的一體化服務,并形成由制造者、用戶及相關利益者共同參與的扁平化設計方式。設計是無言的服務。設計的跨學科融合、生態系統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社會發展中的健康、醫保、教育、就業、養老、居住、交通、環境,以及“互聯網+”背景下用戶、服務、系統乃至整個商業模式、分享性服務設計模式等問題是設計的重要熱點。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媒、用、金方面共同面對協力解決。
當前新一輪世界性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與我國“兩個百年”的偉大目標和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特殊的歷史性交匯。從一定意義上說,創新設計是知識網絡時代的工業設計升級版,是以開放、綠色、協調、共享和智能為特征的系統設計與集成創新,正在引領以網絡化、智能化、機器人和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文明走向。
我國在創新設計方面短板明顯,如對創新設計的社會認知層次與全球化現狀不對稱,地區發展不平衡,設計戰略研究偏少,尤其是在國家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研究方面參與度不高。如何借鑒國際經驗與新科技,構筑支撐中華民族復興目標的創新驅動體系,促進人類設計共同體的構建,已成為當今工業設計的關注焦點。
《設計》:中國設計一直不斷接收著來自東西方設計的影響,也在接受著他們價值體系的評判,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發展自己的設計體系?
陳汗青:這個問題很大,我雖曾思考過;但很難用幾句話說明白。這里不妨借用我28年前,與時任武漢副市長、科委主任的郭友中和武漢工業大學副校長陶景飏多次會商我國設計體系發展,由本人捉刀,二位領導審定,以《中心城市工業設計大思路》成文,發表于國家科委批準、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主辦的’1991首屆中國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即該會公開出版的論文集中。該文系統提出通過抓中心城市工業設計,構建我國設計體系的11點思路。這與當今強調的“中國創新設計體系”有著內在的傳承關系。為利于大家閱讀、比較與思考,暫將我28年前寫的原文放在以下帶引號的段落中(其他為筆者今日管見),這或許對年輕人了解改革開放以來,設計界探索中國設計長路的艱辛與我國工業設計的創新發展會有所幫助:
“1.要通過現有的宣傳媒介讓各有關方面真正了解工業設計的作用與意義,使各主管部門及企業領導重視、關心、支持和參與這項意義深遠的工作。進而結合實際制定相關規劃措施,提高現有設計隊伍的素質,充實設計力量,改善設計條件,在時機成熟時,建立工業設計院(所),組織市場與用戶調查,進行設計信息的反饋。在引進產品制造技術時嚴格把關,注意引進設計及有關的試驗技術軟件,力求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有所改進和創新,運用現代的管理方法,有計劃地加快開發與設計的速度,縮短試制周期,使生產單位盡快形成‘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的良性循環。”
“2.完善現有設計院校的專業建設,并選擇條件較為成熟的大中心城市的有關高校,建立專門的設計學院,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水平。同時,完善職業性、技術性設計院校的專業化設置,通過夜大、函大、職大等多種形式,豐富設計人才的結構層次,加強專職與業余設計人員的培訓,加快技術實施型人才的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鼓勵參與產業開放項目及創新課程學習,建設以服務為目標、未來生活方式為先導、涵括設計創新教育集成與設計基礎研究的教育體系,推進其特色發展及高校一流戰略的實施。
“3.造就具有現代化工業設計素質的骨干隊伍,不斷提高設計人員基本素質和能力,設置工業設計師職稱。工業設計師所具備的基本業務能力包括設計能力(設計方案、模型和現代技術工具的使用)、創造能力(探尋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構思、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合理現象進而開發創新)、調研綜合能力(為設計提供可靠依據)、知識更新能力(善于學習和了解新技術、新方法、新工 藝、新成果)、協作能力(要以求實協作的態度,發揮群體優勢)”。發展設計師內動力,扶持中小企業;開展設計理念、思維、能力培訓及國計民生問題解決方案的探索;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及資本,促進創新與創業孵化,深耕創新中國的國際化平臺,以適應新時代、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發展需求為標志的新經濟。
“4.強化設計管理,完善設計標準,有步驟、有計劃地推廣現代工業設計理論方法與程序,貫徹執行工業設計的基本原則。更新設計手冊,發布設計公報,建立系統的設計數據資料庫和情報網?!?/p>
“5.發揮專業設計隊伍的專長,建立國內外中心城市工業設計研究網絡,開展國際間的設計協作。借鑒建筑設計院的專業化建設經驗,有步驟地設立中心城市的工業設計研究院,完善設計—科研—生產一體化的機制”;進而合理布局與有序培育若干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高端智庫、服務網絡,系統實施國家的設計創新行動綱領與引領計劃,以適應國家及區域的發展需求,適應先進制造業高質高效發展的需求。
“6.運用經濟及行政杠桿推進工業設計,進一步制定新產品開發政策、專利與生產許可證法規,以及特許減免稅等優惠和獎勵辦法,鼓勵效益高、消耗低、利于節匯創匯的社會急需產品或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使多領域創新活動融于一體,形成新產業鏈、供應鏈,改變其割裂狀態,并推動企業進軍海外;“同時要制定和實施相應法規,推進工業設計發展,提高企業更新換代能力;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7.委托中心城市工業設計院、所 配合各行業主管部門,聯合設計、共同開發。有計劃、有步驟地篩選現有產品,對設計不合格、經濟效益差的產品,由主管部門下達限期停產或轉產通知。在嚴謹、 慎重安排試驗項目的前提下進行聯合設計,對量大、面廣的系列產品,高精尖產品,提供協同攻關設計”,提供影響全局的研究與預測報告,重點支持關系國家與人民切身利益的關鍵領域、環節與核心技術的發展。
“8.加強國內外技術與交流,發揮中心城市學術團體和相關部門的聯合優勢。發揮各專業學會、協會等學術團體的作用”,舉辦高質量設計研討會,“開展設計競賽評比和設計咨詢工作,促進地區行業與企業內外的技術滲透,鼓勵探索共同的開發項目?!?/p>
“9.獎勵優秀設計,表彰有關人員。建立專門的獎勵基金,對推進設計有成就的個人、單位予以鼓勵。宜由中心城市經濟、科技、計劃主管部門,聯合主辦一年或二年一度的百項優秀產品設計大賽,以此表彰先進,推進全市工業設計總體水平的提高”;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促使企業重視設計創新、轉型提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構建全流程設計研發體系,建成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公共服務中心、平臺、獎項、示范工程相關頂級成果。
“10.要運用各種新聞媒介和展評活動,廣泛宣傳與普及工業設計知識,并使國內外人士通過產品認識企業,認識工業設計”,認識中國好設計;以社會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方式推廣中國的價值觀、生態觀與美學觀。
“11.加強技術開發、工業設計和相關學科的融合與協作,通過發展性研究有效地促進開發、設計工作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贝罅Πl展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工具、生物技術、生命工程、綠色低碳、高端裝備、材料、數字創意相關, 特別是與國之利器開發相關的設計產業?!痹诨A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直至設計的各個環節中,不斷完善研究開發與設計的關系,將會使工業設計得到實質性改善。加強工業設計研究與實踐中的技術反饋,針對性地提出基礎研究課題,將使生產技術更快地轉化為市場力量?!?/p>
設計歷來是在矛盾與限制的前提條件下進行創新。大數據開啟了重大的時代轉型,成為未來設計最有價值的資源和設計產業的重要基礎。設計表現出三個新特征:一是"人人參與設計”成為可能。二、“大開放”、"大數據"促進全球智慧設計。創新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一帶一路”是推進國際化設計合作共創分享理念的新平臺。三是設計學跨界融合迎來新的增長點。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設計生態化、智慧設計及可持續設計提供了動力、系統和方法。
探索創新設計在中國創造、設計智造、智慧生活和集成創新等方面的新路徑,從政策設計、法律保護、創意驅動、管理模式等多領域注入新活力,構建“國家創新設計核心平臺”。創建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設計體系。
《設計》:您認為設計教育工作者在培養人才方面應該從哪些重點去關注?
陳汗青:改革開放以來,我與同仁一直在圍繞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探討如何從實際出發,認識培養設計人才的系統性、應用性、規律性,發揮優勢,凝練方向,協同推進設計人才培養。在1998年全國工業設計教指委于大連召開的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研討會上,我以論文”創新設計―現代設計教育特征論”為題發言,次年又應邀在南藝設計教育研討會上做了同題發言(下述引號中內容即當年該院學報的同名論文選段),再三強調創新是設計的本質特征,是設計的核心要素。“設計的涵延不斷拓寬,其本質與領域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創新設計己成為競爭中決定勝負的因素”。這“向設計界和設計教育界提供了新機遇,把設計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邊緣推向了中心位置,賦予了神圣的使命。這將是國際上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領域,對設計教育來說,其意義深遠。”我當時呼吁“建立以設計創新為中心的設計教學體系,按照創造性原則組織教學,是當務之急,也是設計學科存在、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創新設計教學是設計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與關鍵環節?!行哪繕耸鞘箤W生樹立創新志向,強化創新意識,學好與創新設計相關的知識,具備創新設計才能”;具體提出了重視個性、培養創造能力、思想能力和表達能力、面向國際化、面向信息化等“八點指導思想”和“組織教學的八項原則,十個基本環節”。強調“今天世界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創新設計的竟爭,創新設計教育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21世紀又可稱為‘創新的世紀’,‘設計導向的世紀’”“離開了創新設計這個目標與使命,離開了創新設計的知識框架及其教學體系,設計專業就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不會有它存在的意義?!薄皩崿F合理生存與持續發展方式的設計創新,是設計專業的本質特征,其直接目標是使學生樹立創新志向,形成創造意識,學好與創新設計相關的知識,具備創新設計的才能。”“重視建立、健全創新設計教學體系及其質量保證體系,制定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反映了20年前我在培養人才方面關注的重點,及對創新與設計本質的主要思考。
《設計》:您在2016年向武漢理工大學“汗青藝術館”捐贈了100多件藝術作品。哪些作品或藝術家對您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感情?
陳汗青:這一方面是武漢理工大學領導的推進,另一方面是向學生與社會觀眾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好環境的需要。我把自己珍藏的吳冠中、白雪石、阿老、周思聰、盧沉、姚有多、楊應修、楊永善、陳漢民、劉巨德等名家與九大美院多數院長的作品及本人的藝術品等148件贈予了武漢理工大學。學校以此推進大學生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及設計藝術學科建設。其中不少作品或藝術家對我來說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感情。這里先談一下恩師吳冠中的油畫《梨花呤》。
1970年中央工藝美院師生集體下放到北京軍區農場時,我和吳冠中老師等三人被分配睡在同一土坑。當時感受最深的不僅是大師在藝術上對學生的高要求,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熏陶。恩師經常關心我……。此后,恩師多次向院里推薦,聘請我為教學助手,給了我十分難得的隨恩師帶學生寫生,“零距離接觸”的學習機會。1984恩師精心挑了一幅他在北京軍區農場附近的寫生作品《梨花呤》,作為贈予我的結婚禮物。吳先生精心挑的這幅作品寓意深遠,從心底祝福學生的愛情似青山碧水崇高純真。
《設計》:您曾在采訪中提到,要把恩師吳冠中的精神傳遞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呢?
陳汗青:吳老在新中國成立時放棄法國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投身民族藝術的發展,雖在文革遭受寃屈,他依然愛國敬業,藝術作品中充滿對祖國的熱愛。他相信后代和大眾會喜歡自己的作品,并能對設計、藝術與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作用。吳冠中先生這種愛國情懷、立德育人、崇德尚藝的精神,值得永遠傳揚。《汗青藝術館》將會同眾多藝術館、博物館起到以文載道、以文育人,以史鑒今、啟迪后人,“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的作用。正如中國高教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等肯定的這“是設計教育界一件大喜事。標志著高校教育與藝術收藏的完美結合,無償捐贈,以新的公益方式對藝術教育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提升大學文化品位、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設計》:您對正在通過設計創業,以及從事設計工作的年輕人有怎樣的建議和期許?
陳汗青:1. 我們的學習環境與條件好,無論現況如何,都要胸懷遠大志向,瞄準目標,堅持踐行,百折不饒。2.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勤奮學習,好好向老師學,向大師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同伴學,且終身學習,系統消化、綜合、集成。這些做好了,又有好奇心與想象力,發展就會跨入坦途,與時俱進。3. 視野要寬,格局要大,要與團隊肝膽相照,說到做到,協同創新。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可網絡聯系;對自己嚴,對別人寬,要能吃虧;要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合力推進,才能成為人才,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