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遷,博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荷蘭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高級訪問學者。現任浙江大學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設計學學科學位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院校設計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設計智能與數字創意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光華設計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擔任《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報》、《中國設計學報》、國際《Design Engineering》編委。研究主要關注設計學理論與方法、智能穿戴式機器人、人一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創新設計技術與系統等領域,作為國內創新設計理論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作為主要完成人的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設計的技術與系統,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發表EI/SCI檢索論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獲得軟件著作權和專利近100項;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研發計劃、多項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相關課題,項目組關于創新設計發展戰略的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并納入國家重大戰略“中國制造2025”。負責多屆“中國創新設計大會”的組織工作,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產生了重大影響,CCTV進行了報道,為推動我國創新設計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數字創意產業是雙輸出的,我在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現場發現數字創意企業既輸出文化價值又產出經濟價值,所以文化產業下一步發展要抓住數字創意新的增長點,但是要干好這個產業,需要技術與設計兩根柱子才能支撐起來,兩根柱子缺一不可。
國家統計局的新分類,體現了數字創意產業的重要性,這對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很有幫助,他們將不再局限于設計公司和藝術工作室,而是會面臨更多的新職業模式。
國家把數字創意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因為數字創意產業不僅可以進行產業重塑,還會涌現各種新業態,如短視頻、直播等以數字內容創意為主要業態的公司正發展得如火如荼。
在數字創意產業領域,中國企業已有“走出去”的實例,如字節跳動的抖音(TikTok)。當視頻拍攝和剪輯的用戶將一個個短視頻上傳到抖音的時候,抖音平臺的運營商就會是最大的贏家,產值做到上千億。新商業模式大多在平臺上發力,攝影、短視頻的專業人員,已經關注到這一點,這也是“新文科”要考慮的問題。
從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數據情況可以看出,疫情發生以來,民眾走出去比較困難,但作品可以通過互聯網走出去。中國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最近又發生很大的變化。前年,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項目課題組研究人員陪同院士調研了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斯里蘭卡、越南等國家,同時還調研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尤其是浙江省和廣東省,得益于阿里巴巴、騰訊在互聯網的引領作用,數字經濟已作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過去的藝術創作、藝術學研究大多以紙張、墻面或其他原始材料為載體,而今天的超高清顯示和虛擬現實技術擴展了視覺終端的狀態,要考慮把作品在虛擬現實環境呈現出,所以藝術呈現形式、版權保護方法面臨新的挑戰來。中國在數字創意領域市場需求大,各個省都在競爭這塊高地,如虛擬現實裝備產業基地。數字創意產業不只是對設計專業,對美術、藝術、音樂、舞蹈等領域都有幫助。
在數字內容的創作方面,師范類的院校是重要力量之一,承擔了不少相關的重大項目,他們不只有美術學,還有音樂、舞蹈、戲劇、歷史、考古學、計算機等學科,學科比較齊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領域競爭很激烈的,尤其Tiktok在美國遇到的困境。在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變得特別火爆。
從數字創意產業的增長情況看,數字創意產業去年營收超過8萬億,2020年的營收情況可能會超過預期。教育部的改革主要圍繞國家發展考慮,這就對高等院校的發展目標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把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現有的文科中,實現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新文科”也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從數字創意產業總體發展態勢看,各國紛紛在轉型。例如德國的“重啟文化”計劃,魯爾工業區在轉型,柏林電影節也在轉型。法國文化部在疫情防控期間實施“文化在家”項目,以數字方式將文化內容送進千家萬戶,讓觀眾可以在線觀看歌劇、音樂會或虛擬展覽等。
關于具體舉措,數字創意產業8萬億的產值,覆蓋絕大部分藝術與設計專業,所以設計與其他學科融合也在進行當中。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課題組向發改委建議推動三大發展工程,這與高校的很多專業都非常相關,尤其是“數字內容創新發展工程”。“新文科”在推動“文化+創新設計”,光靠感覺是不夠的,也需要大數據精準推送,并依托VR、AR等數字創意裝備進行呈現。迄今為止,浙江大豐實業從舞臺裝備到高清影像設備均有涉獵,長期承擔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等節目的舞臺搭建和光影工程,如圖1。
圖1 數字創意產業三大發展工程
設計師們做了很多創意和設計,但所用的設計軟件大多來自美國,包括MAYA、PS等軟件,當這些軟件被限制使用的時候,就會影響設計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新文科” 、“新工科”必須考慮到新環境、新載體的變化對未來創意的沖擊,走向融合發展。藝術+設計專業也需要掌握一些新的數字科技,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對設計進行賦能。
早期的工業設計是靠外觀造型驅動,創造附加值。設計學現在是一級學科,現有的定位將難以支撐學科的發展,需要向創造核心價值方向跨越。尤其數字經濟時代,設計學科更要往價值平臺和價值星群方向發展。
關于五個維度的集成創新。在五個維度中,藝術創新只是其中一個維度,創新設計是五個維度的集成創新,如圖2。
圖2 集成創新
最近海康威視從監控產品的制造商發展成為人工智能的公司,出現了新的業務增長點。今后的設計公司也會發生轉型。
數字化技術包括終端技術、應用技術以及使能技術。作為使能技術的人工智能對藝術界、設計界的影響最明顯,將產生新一代的設計思維。
阿里、騰訊、百度都開始布局AR平臺,也出現了大量的人才需求。AR應用場景不只是設計開發,醫療、教育、電子商務、工業裝配、軍事訓練都已經大量應用AR,如圖3。
圖3 AR應用場景
浙江省支持我們推動了數字創意智能技術與裝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這一重大平臺,最近很多團隊在這一領域都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國畫、篆刻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潘云鶴院士的研究成果被邀請參加世界進口博覽會,藝術界和設計界也需要往這方面發展。人工智能的公司已經進入終端制造業,所以也需要注意設計界該怎么應對。
學者和院士很關心疫情下人工智能的發展走向。機器人+創新設計、AI+文化創意,如浙江大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把激光跟雕塑結合,在江蘇一個湖面上建起了幾十米的光影雕塑。這些都在產生價值,包括繪畫跟人工智能的各種結合。另外,我們也嘗試用UGC(用戶驅動模式)、PGC(專業團隊驅動模式)和IGC(人工智能驅動模式)與創新設計知識服務系統的開發和營運結合起來。
早期推動的工業設計、藝術設計基本上是基于人-物理系統(HPS),沒有信息介入。計算機出現之后,出現了計算機軟件來輔助設計師工作,后來人工智能漸漸替代了部分重復性工作。例如,阿里“雙十一”訂單太多,靠人工承擔網頁廣告設計在時間維度上已難以滿足需求,人工智能的“鹿班”系統應運而生。現有的設計學科應對高速運轉的商業和制造業領域顯得力不從心。再深度分析下去,其實人工智能可以協助設計師承擔更多的合同,獲取更多的訂單。TikTok在這方面走出了一條新模式,它的視頻是各個用戶自己推送的,而它擁有的核心知識產權卻是算法,所以中國政府不允許它的算法轉讓給別國。另外,在美國不供應芯片和安卓系統的情形下,華為的新款手機何時上市變得撲朔迷離,令人擔憂。
我們的設計教育如何調整?尤其是數字經濟時代,不能忽視影響設計的根技術,像華為一樣,要關注備胎技術與系統。所以,做設計的人即使不精通科技,也要多結識各領域的技術專家,這對推動創新設計來說很重要。
想要再花五年時間把設計學科打造成國民經濟舞臺中央的學科,就要考慮對人才的要求。“新工科”、“新文科”對設計學科來說,機遇和挑戰并存,因為其他學科也在尋求創新,也會選修設計課程。產業界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例如家具行業,讓消費者自己DIY和裝配,家具公司在忙于做模塊化研究和服務。抖音也是一樣的道理,讓消費者自己拍短視頻,公司在做算法研究和服務。隨著數字經濟時代來臨,人工智能會參與到設計過程的更多環節中。
最后給大家一個建議,不管是工科還是文科,尤其是藝術+設計的專業人士,要逐步從終端思維轉向終端+平臺融合的思維,從舞臺的邊緣走到舞臺的中央去。設計學科的明天會更美好!
*轉載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與科學融合創新》(ISBN 978-7302580874)